关注孩子的四个视力危险期科学防控近视割双眼皮的危险期是几天
一、2-3岁
关注:远视、散光、屈光参差、斜视、弱视
我们眼睛的形态是在母体内形成,除去先天的眼部疾病,眼睛的功能是在出生之后,随着周围环境的刺激逐渐发育完善起来,而且屈光状态也不断变化。
两三岁到六岁,远视、散光、屈光参差、斜视、弱视都不太容易被发现,部分眼部问题等到6岁以后有症状再矫治,效果就差了。
二、学龄前
关注:眼睛屈光过度发育,近视预警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视力较弱,其眼轴较短,双眼都处于远视状态;小孩长到7-8岁的时候,眼球的大小基本定型了,眼轴的大小已接近了成人水平,这时候这种生理性的远视就基本消失了,这个过程被称为“正视化过程”。
4至5岁的孩子的生理屈光度一般为+2.0D至+2.5D,也就是说都会有200至250度左右的生理性远视,这200多度的远视可以作为“储备粮食”供“损耗”,“保护”他们不患上近视,远视储备被称为近视的风向标。
在10岁前时,儿童的远视储备通常还比较多,大约还有150度没有被“吃”完的远视储备。但如果不注意用眼习惯,近视就会慢慢显现出来了。这意味着,远视储备的下降,是近视出现的一个早期信号。
三、12岁前
关注:假性近视、科学矫正
孩子进入学龄期后,这个时期是青少年屈光不正与弱视的发生发展阶段。
调查数据统计,在中国,小学生26.96%存在视力低下,22.78%出现近视。近视的低龄化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青少年儿童眼睛的调节力较强,过多的调节参与可能导致屈光检查结果失真;所以对于无青光眼等相关眼病的儿童建议进行睫状肌麻痹后验光,这样能够较为精准地检查屈光不正,尤其对于初次验光者或远视、混散的儿童,更应该进行散瞳验光。
四、初高中生
关注:高度近视
学业压力大,可眼睛不能太“拼”。初高中生,近视控制得不好,发展成为高度近视的话,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视网膜裂孔或脱离、黄斑变性出血、白内障、青光眼等并发症,都可能找上门。
为孩子做视力筛查,建立眼健康管理档案
视力筛查是视力保健非常重要的项目,尤其是儿童阶段,儿童的视力处于一个动态发育的过程中,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如先天眼病、屈光不正、弱视、斜视等问题,及时干预治疗,促进视力功能的良好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