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整形网

5年516万粉丝这位医生立志给中国人补齐健康素养课

Aidan 0

“你是张之瀛大夫吗?阿司匹林到底应该早晨吃还是晚上吃?”

2018年夏天的某个早晨,在河北省沧州市的一处集市里,穿着玫红色球衣的张之瀛正和家人一起逛街买菜,忽然被素未谋面的路人拦住提问。

发问者身穿白色短袖,头发花白,中年模样,此前,张之瀛从未见过对方。大哥自称是张之瀛的粉丝,在今日头条上关注他很久了。惊讶之余,张之瀛告诉他,阿司匹林是常见的心血管病预防药物,对有适应症的人来说,只要坚持吃就是有用的,“早晚吃都可以。”

现年40岁的张之瀛是北京天坛普华医院心内科医生,也是今日头条上的一位健康科普创作者。类似的场景,在过去5年间发生过许多次。2017年起,他通过头条号@张之瀛大夫,用

通俗易懂的医学科普文章和视频

,教普通人如何

防治心血管疾病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推算,中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

3.3亿

。权威数据显示,2019年,农村和城市心血管疾病均占死亡原因的四成以上,即每5个人中就有2个死于心血管疾病。和部分先天性疾病相比,心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治的。用张之瀛的话说,“只要

早发现、早干预

,这类疾病可以控制在特别早的阶段。”

在12月27日的2022今日头条生机大会上,张之瀛作为创作者代表出席。他在演讲中动情地说道,在自媒体时代,他想通过手机弯道超车,为城乡居民

补上健康素养这一课

在沧州老家逛街时,张之瀛被粉丝们拦住提问。

01

“不能自嗨,要解决问题”

“生活中,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好多人在吃地平类的降压药和他汀类的降脂药,这些药物都经过我们肝脏的酶系统代谢。而这个系统,相对容易被生活中的这种水果影响……”

镜头前,一个穿着全套西装、戴着半框眼镜的中年男人,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指向身后一棵茂盛的柚子树。讲话间,他的嘴角不自觉上扬,看起来十分亲和。这个对着镜头自言自语的人就是张之瀛。2022年11月,他在乌镇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间隙,拍下了这期科普视频。

2022年11月,在乌镇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间隙,张之瀛拍了一期和柚子有关的科普视频。

四分多钟的视频里,张之瀛从地平类的降压药和他汀类的降脂药说起,讲到柚子内的呋喃香豆素对酶系统代谢的影响。他建议粉丝,如要服用前述药物时,尽量不吃柚子。

对张之瀛来说,随手拍一段科普视频,技术上不难实现,但对部分粉丝而言,这些知识正是他们需要的。有粉丝留言说:“还真是,吃他汀又吃柚子,转氨酶偏高。谢谢张医生提醒。”还有粉丝表示:“我血脂高,正在吃降脂药,真心谢谢您的视频。”

在今日头条,张之瀛总是能收到粉丝们形形色色的提问,大都和心血管疾病有关。比如:“高压高的危害大,还是低压高的危害大?”在回答中,张之瀛引用牛津大学的研究结果,解释到高压升高的危害更大。但他也建议,大家既要重视高压(大压)、也要重视低压(小压),“高压低压都控制好,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心脑肾。”

张之瀛在头条做科普

还有些问题,和日常生活习惯有关。有位34岁的冠心病患者提问,称自己发生过一次心梗,心脏里也放了一枚支架,除了坚持吃药,想了解平时该怎么吃。

听闻对方长期吃动物内脏做成的“羊肠子汤”当早餐,张之瀛建议对方,在戒烟戒酒、增加运动、控制体重外,还应该改善饮食习惯,“羊肠子汤属于典型的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盐饮食,对健康十分不利,千万不能再喝了。”

“保温杯里泡枸杞”的段子盛行期间,张之瀛也回答过不少和枸杞有关的问题,其中一条就是“高血压能吃枸杞吗?”张之瀛说,这类问题已答过多次,他只能再次强调:枸杞只是一种食物,不是药物,高血压患者不能把降血压的重任全部交给它。

查看粉丝们发来的问题,再把其中不涉及隐私的内容挑出来,把回复写成微头条、文章或者视频,是张之瀛日常更新的重要一环。少有人知的是,他做科普的初衷,是为了节约做患者教育的时间。

那是2017年,在看病中,张之瀛发现,患者的提问总是相似。“比如A病人问吃他汀类药物该复查哪些项目,B病人进来还是这个问题,出诊一上午总在反复地说同一段话。”

如何在提高沟通效率的同时,让患者记住这些知识,成了张之瀛需要思考的问题。最终,他选择把常见问题的回答拍成视频,发到头条号上,“我跟患者说,你看我转你的这个视频就行了,视频更细、更全面。”这些线下的患者,也成了张之瀛最初的粉丝。

渐渐地,张之瀛发现,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了自己,他分享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诊室里转给病人的几个视频。

在今日头条,张之瀛对自己的介绍是“温暖可靠的心血管医生”。

如何在医学科普中降低读者的阅读门槛,是张之瀛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他总结:“不能自嗨,要让受众觉得这些知识是他们稍微努力一把就能掌握的,且能用来解决当下棘手的问题。”换言之,选题和语言都要贴近大众。

比如,在录制视频时,张之瀛会提到一些科学实验。“你给老百姓讲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有很多人听不明白。但你可以说,‘这个实验做完了,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张之瀛曾做过如何通过控制饮食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选题。传统观点认为,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但新的研究发现,血液中胆固醇超标和高胆固醇饮食关系不大,“元凶”是肝脏的代谢,而肝脏合成胆固醇的底料又是饱和脂肪酸。因此,降低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就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

但什么是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肝脏的代谢又是怎么回事?这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看懂。做科普视频时,张之瀛选择了更通俗的表述:“饱和脂肪酸说白了就是动物油,说得更加通俗一些,大肥肉就是升高血液中胆固醇的元凶。”如此一来,粉丝很容易就能明白。

02

选择一条更难的路

注册账号至今,张之瀛发布了18300多个作品,平均每天需更新7条以上的内容。然而,在网上做科普的这五年,对张之瀛而言,也并非一帆风顺。

相较而言,技术上的问题最容易解决。第一期视频,张之瀛是用手机前置摄像头录的,对着镜头说完就直接上传源文件发布了。大部分时间,他选择在办公室拍视频,根据需要,他会亲手制作PPT。有时,为了介绍哪些食物健康、哪些不健康,他还会前往超市拍视频。最初,没有镜头感、紧张是常态。但拍得多了,状态也好了起来。

但涉及人的问题,往往更加复杂。在做科普的过程中,张之瀛也时常遭遇一些“两难”时刻。

第一次是在2018年。那时,他的粉丝数刚刚达到100万。“那是一个岔路口,当时能达到这个量级的很多人开始有了更多的想法。”具体到自己,张之瀛想的是何去何从:“我往下怎么走?”

最终,他选择继续科普。如今,回望当初的选择,他觉得这是一条“更难的路”。难在哪?张之瀛解释道:“如果天天让你上高三,难吗?尤其当你已经不再是18岁了,精力跟不上,更难。”

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得益于临床经验,还依赖各类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对张之瀛而言,这意味着需要不断学习、向更顶级的专家们请教,才能输出更多有用的知识。这几年,光是记笔记的笔记本,他就写完了四五本。

张之瀛用来记笔记的本子,他已写完了四五本。

在家的日子,张之瀛会在早上5点起床,迎着北京的晨曦开始创作。为了不打扰家人,他总是到阳台上写作。等到六点多,写完的东西发了,他再吃早餐、收拾东西、出门上班,什么也不耽搁。

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赵永才是张之瀛的朋友。2017年,在张之瀛的介绍下,赵永才也注册了头条账号。2018年左右,因为科室工作过于繁忙,赵永才不得不停更了一段时间。

“工作本就挺忙了,如果是写论文,哪怕抽时间写,这是任务也得完成。但科普是没有任务的,今天不写,明天不写,可能过几天更没心思去写了。”在赵永才看来,张之瀛能保持高频率的更新,实属难得。

第二个犹豫的时刻出现在2022年3月,彼时,网上忽然出现了一些不友好的声音,给张之瀛带去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最终把他从情绪泥潭中拽出来的,竟是素未谋面的粉丝。那是一名曾带着女儿到上海看病的大姐,2021年冬天,她曾在在线诊疗平台上挂过两次张之瀛的号。

张之瀛记得,大姐的女儿确诊了继发性高血压,他找了不少大夫帮忙咨询,才为她指明了适合的医院,还为她免去了两次问诊的费用。

当张之瀛被陌生网友攻击时,这位大姐在对方每一条评论下回应:“张大夫不是这样的人,他帮过我。”

张之瀛说,是大姐给了他继续在网上做科普的信心。

03

516万人的张大夫

按照执业50年计算,即便最勤劳的医生,一辈子也不可能为500万人看病。如今,仅在今日头条,张之瀛的粉丝就有516万。

在张之瀛看来,只要“真情实意”,和患者建立信任就不是难事。过去,医患之间靠问诊、查房建立信任;现在,互联网上的联系也成了一种有效的手段。不少粉丝甚至专程跑到北京,找他看病。

“你做完了医学科普,真会有很多人找你看病的。要是光会讲讲是不行的,必须得是真会。”在张之瀛看来,这也是健康科普和其他科普的差异。

在张之瀛的印象里,最远的一位粉丝,是一名来自加拿大的华裔。“她告诉我,很多海外华人在看头条,她也是经人介绍知道了我。”

后来,这位粉丝专门坐飞机回北京找他看病。张之瀛说,对方的病症并不复杂,属于常见的心内科问题,几次就诊之后问题就解决了。但这种信任,让他觉得弥足珍贵。

在五百多万粉丝中,并非所有人都有线下问诊的机会。大部分人只能选择在网上学习科普内容,然后去在线诊疗平台挂号问诊。

张之瀛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名二十多岁的男性。张之瀛说,对方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因而血脂特别高。又因基因异常,导致该年轻人出现了急性心梗,可能随时出现心衰,预期寿命不到5年。“所有的病人都一样,年轻人、老人,我都救治,但有时候对年轻人印象更深。”他补充,“你不是救他,是救他一家人。”

缺乏对疾病的了解,年轻人找到张之瀛时,已错失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在问诊过程中,张之瀛了解到,对方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家里还有老人。“如果他没了,这个家庭将面对什么?两个孩子如果也不懂健康知识,基因延续,再出现相同问题,又形成了死循环。”

值得庆幸的是,经检查,该患者属于基因突变,疾病不会遗传给下一代。经过后续治疗,如今,他的身体也已经恢复可正常生活的水平。

考虑到家庭负担,在持续几年的问诊中,张之瀛总是时不时地送他几次问诊,即不收挂号费。在张之瀛看来,这也是自己能提供的、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逛集市时,张之瀛偶遇了他在今日头条上的粉丝。

类似的情况,发生过不止一次。2022年9月,张之瀛再次在今日头条上分享了一段退费的经历,对方是华北地区某村庄的村医。张之瀛说,这名村医一直在互联网上关注他,“他很善良,替他的患者找我看病。”张之瀛说,在给村医解答完所有问题后,他又把问诊费用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

线上和线下的互动还体现在,科普做的时间久了,粉丝们也总能在线下认出来张之瀛。

2021年12月的某天,张之瀛在北京打车回家,上车后不久他接了个电话。司机听到声音后问他:“您是张之瀛大夫吗?”他只好承认。

那天回家路上,司机师傅问了张之瀛许多关于高血压的问题,“他工作早出晚归,血压高了,吃药也控制得不太好。”下车前,张之瀛在对方的烟盒上写下了一些需要完善的体检项目,并一再叮嘱:一定要戒烟。后期,这名司机师傅再次找到了张大夫看病,现在血压控制得很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如今,科普做到第五年,张之瀛也不再把患者教育作为唯一的目标。他在2022今日头条生机大会现场说道,他将继续在头条做科普,把更多医学知识呈现给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患者和普通人。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还能再健康工作40年,努力提高大众的健康素养,“尽量让中国人多了解这方面知识,帮大家把平均寿命提高到80岁甚至90岁以上,那便是最好的。”

12月27日,张之瀛在2022今日头条生机大会现场分享自己的创作心路。

(本文转载自“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

郑州植入乳房假体的费用

重庆鼻修复假体隆鼻什么品牌好

雨沙假体跟膨体哪个好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