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跟隐形牙套打交道你真的了解隐形牙套的前世今生吗儿童早期矫正牙齿橡胶
- 前 言 -
2020年,还真是隐形牙套赛道【流年不利】的一年:
B端客户停诊、外贸受阻、同行挤兑、医生众愤...还有新商业模式来花式「踢馆」、对传统隐形牙套的资本观望...
倘若我们再严格一点,把隐形牙套的实物形式出现的那一年(1970),才视作「隐形牙套」诞生元年。2020年,恰好是这一赛道诞生50周年。
在这个节点上,【好的牙】策划了这期《寻隐者不遇
·
隐形牙套的中国简史》,通过编年体、纪传体的形式从
大时间线
与
关键个体品牌
两个维度做行业研究与记录,通过数字媒体交互档案与故事文本等多种内容形式呈现。
以期能成为未来业内业外人士、甚至是C端消费者,研究、选择此赛道以及个体品牌的更详尽、更客观的文献索引。
壹 | 一个吹毛求疵的考据
说来,【隐形牙套】其实还是【隐形矫治器】的通俗说法。主要分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舌侧矫治器】。
这两方,在各个场合、以各种方式去争一个高地:谁首创了隐形牙套。毕竟世界上第一高的山峰众人皆知是喜马拉雅,而第二第三,却很鲜有人知。
从目前市面上的隐形牙套品牌来看,由于【无托槽】辩队远多于【舌侧托槽】辩队,声量更大、声势更猛。因此,目前业内也普遍认为:
隐形矫治的概念最早在 1945 年由美国的Kesling提出的正位器
(Tooth positioner简称TP) 。
但实际上,1945年的时候,正位器用的还是天然橡胶等相对硬质的材料。
长这个样子
|正位器:是在矫正治疗最后阶段用于调整细小咬合关系为目的的保持性矫正装置。
⚠️这就值得注意了:因为材料所限,实质上所谓「隐形」,这时候还只是一个「概念」产物。真正将材料改为「透明」塑料材料的是Ponitz在1971年实现的。从概念到实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花了26年。
巧的是,仅仅就早了那么一步:1970年,正畸医师Craven Kurz,将改良的唇侧矫治器黏接在牙齿的舌侧面上,这算是最早的舌侧矫治器。
虽然与无托槽的隐形方式不同,但这却是牙套发明史上,首次迎来实质上的「隐形」状态。
六年后(1976),Kurz选择了与商业牵手,和ORMCO公司合作研制非方丝弓的舌侧矫治器。同年底,Kurz就拿到了美国专利,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固定舌侧矫治器的专利。
此后,因「隐形姿势」不同,在全球范围内,这二者竞相「赛马」。
舌侧矫治器因是【传统托槽】的近亲,矫治技术也容易被当时的正畸医生们接受,所以很快投入临床和商业运作。而【无托槽】这支队伍,就没那么幸运了。
小小的膜片能做矫治?这简直颠覆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先进一群牙医的认知。所以从Ponitz最早的「透明保持器」到「透明矫治器」,确实还费了不少脚程:直到1997年,还是来自于Stanford的两名矫牙大学生,这两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创办了Align公司(股票代码:ALGN)。
PS:隐适美正式面市是在1999年,所以品牌故事顺理成章就有了:两个世界名校的高材生,同时又是C端用户,是C端用户需求催生出的产品。(这故事,像极了「小米为发烧友而生」)
所以商业营销上(甚至是学术上)的这类争锋,对于某个「第一」的符号抢占,其实是「明争暗斗」的一个商业认知角逐。
考据这么个细枝末节、甚至吹毛求疵的往事,作为本专题的开篇。也是因此前主创们在研究此赛道的时候,也曾交叉分析了多份数据报告。
遗憾的是,由于各有「框架」,对于很多数据说法不一,且多处矛盾。
这也是从业者、投资人难以偏信的一大痛点。更有甚者,部分行业智库研究的数据都无所查证。
所以主创们将尽可能通过 专业的考证、分析,去还原、呈现一段更客观的赛道历史,以及各个品牌的真实状况。期间,多位业内专家、朋友、技术团队...都无私地给了我们很多灵感启发、稀缺信息与协同帮助。在此拜谢
贰 | 本土:隐形牙套们的「中场战事」
我们再看回这一赛道在中国本土的「作战」情况:
隐形牙套们在海外从发明(以专利颁发算)到市场化的阶段,刚好介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头二十几年。中国市场上,此赛道从酝酿到井喷,经历了:被质疑-引争议-被接受的产品生命阶段。
千禧年始,【时代天使】开启了隐形牙套的国货之路,到现在也稳居此赛道中国市场的头部宝座。海外的隐形牙套品牌嗅到了「人民币」的味道,闻风而动,也在各类人士的相助下,相继走向中国市场…
随后国货品牌们争相入局,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市面上有所曝光的隐形牙套品牌已近七十个。而自2010年时代天使拿下隐形牙套领域首笔融资以来,也已有近50起融资事件发生,今年更是迎来了历史峰值:隐形牙套融资占口腔医疗投资的比值超过三成。回看这条赛道二十年来的投融资历史,资本涌入也经历了:试探-狂热-冷静-观望 的四个阶段。
经过小周期的市场争夺,近几年,更有不少新兴品牌探索着新的商业模式的可能性,比如DTC模式。因有海外SDC(SmileDirectClub)的成功经验在,尽管国内尚属在政策、舆论、市场的「灰色地带」,但不可不忽视的一个细节是:自2018年起,以「新消费」、「新人群」为切入口的新品牌商标注册数也在激增。(据考:资方、甚至是某些品牌也有明里暗里介入)
至此,中国本土隐形牙套的市场争夺,也进入了中场战事。
但随着这条赛道继续滚滚向前,今日发布的数据交互版本,也将持续更新和迭代。如读者朋友有信息或数据补充、指正,欢迎在后台与我们联系。也建议朋友们及时收藏,以便后续取阅。
另外,我们也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以纪传体的方式,发布一部分关键品牌的故事。希望相关方能从他者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中,寻得一些自己的打法和思考。
在2020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我们还将发布隐形牙套的超十万字的完整版报告。作为赛道50周年的纪念:以更全的视角、更细的数据,呈现赛道研究情况。届时【知识星球】的居民们可免费阅读。
今日进行一个交互式的综述材料小发布
【RAY DATA】x【好的牙 DATA LAB】
/本交互材料将不断更新、修正、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