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承德讲给世界听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寻踪系列报道之二十一普宁寺普佑寺永永普宁广荫大千贝普宁精华
导 读
外八庙中,若以位置论,普宁寺和普佑寺应该是最亲密的了。这两座皇家寺庙仅隔一墙,已相依同沐257年的阳光风雨,堪称“中国好邻居”。
在清代,它们一个是气势恢宏的汉藏结合式寺庙,一个是外八庙喇嘛学习深造的经学院;到了现代,它们则共同组合成浑若一体的普宁寺景区。
孙树峰/摄
建寺都有民族意义
孙树峰/摄
普宁寺和普佑寺一西一东,坐北朝南,依山而踞,矗立在避暑山庄东北部,它们都是乾隆皇帝下旨修建的。
乾隆皇帝继位之初,西北部不安宁,暂未实现清王朝的统一。为此,他明确表态:“今之大事,唯西北用兵与苗疆尔。”1755年(乾隆二十年)5月,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被平定。同年10月,厄鲁特蒙古四部首领齐集避暑山庄,接受乾隆皇帝的封赏。
孙树峰/摄
昔日,康熙皇帝平定喀尔喀蒙古时,曾于多伦诺尔建汇宗寺以示纪念。乾隆皇帝仿祖父所为,下令在承德修建普宁寺,一则为纪念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二则为安抚信奉藏传佛教的厄鲁特蒙古各部族之心。
历时四载,普宁寺终于建成。在此期间,清政府还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平定了准噶尔部阿睦尔撒纳的叛乱。
上述事情,尽数被乾隆皇帝记述于《普宁寺碑文》《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三碑文中。现在,刻有汉、满、蒙、藏4种文字的3座石碑仍完整伫于普宁寺中。
御笔亲题“普宁寺”,取意“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希望普天之下皆安宁。
普佑寺建于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彼时普宁寺已于一年前建成了。修建它,是乾隆皇帝安抚民心、维护国家统一工作的继续。
那一年,适逢乾隆皇帝五十岁、其母皇太后七十岁大寿,又适逢清军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西北边疆地区90年分裂割据的混乱状态彻底结束,是个地地道道的“喜庆丰收年”。
孙树峰/摄
在平定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叛乱的过程中,准噶尔部的一支——达什达瓦部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协助清政府作战。胜利后,其首领请求圣恩,想率部众迁居承德,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同意。
他们为乾隆皇帝带来了礼物——伊犁固尔扎庙残存的铜佛像和佛像残片。固尔扎庙位于伊犁河北岸,是厄鲁特蒙古各部的宗教圣地,于战乱中被阿睦尔撒纳烧毁。
乾隆下令,将达什达瓦部带来的铜佛像及残片重新熔化,铸成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佛像背后刻文字,记录这段史实。随后,又下令建普佑寺,将佛像供奉于主殿法轮殿内。
“普佑寺”的石匾也是御笔亲题的,取意“广荫大千”,期许福泽万民。
风格特色各不相同
孙树峰/摄
建庙初衷相似,但两座寺庙的规模、格局、功用等却均不同。
普宁寺占地33000平方米,建筑特色是汉藏相结合。
寺庙的前半部分是汉式结构,采取典型的“伽蓝七堂”的样式,平地之上,由南向北依次建山门、碑亭、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后半部分采用藏式结构,仿西藏桑鸢寺而建,诸多建筑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佛教世界的直观模型——“曼陀罗”(梵语“坛城”的音译)。
“曼陀罗”建在9米高、42级的高台上。主建筑大乘之阁位列中心,象征佛、菩萨居住的佛国世界的中心须弥山;大乘之阁东西两侧分别为日殿、月殿,象征在须弥山两侧轮转隐现的太阳、月亮;东南西北建有形态各异的4座重层台殿,象征着有情众生所住四大洲部;四大洲部旁边,共有8座重层白台,象征着八小洲部;大乘之阁的四角建有4座喇嘛塔,象征着佛国的四智;外围是红色金刚墙,象征着佛国世界的终极铁围山。
孙树峰/摄
普宁寺中最为人所熟知传颂的,当属大乘之阁中供奉的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高22.28米,腰围15米,重约108吨,是用120立方米的松、柏、榆、椴、杉木雕刻而成的。承德人都把普宁寺叫大佛寺,就是由这儿而来的。
普宁寺建成后,成为内地与蒙古各部在宗教方面直接联络的寺庙,曾多次接待蒙古地区喇嘛首领,蒙古王公、台吉定期前来参拜,一些僧众和牧民也自愿跋涉而来仰瞻,香火极盛。
当时,普宁、普佑二寺共有喇嘛273人,设总理堪布、达喇嘛、副达喇嘛,分工极细,每年10万余两白银花销均由国库支供。
相较而言,紧邻普宁寺的普佑寺规模要小得多,但却自有特色。它占地9000平方米,整体呈长方形,建有山门、大方广殿、配殿、天王殿、法轮殿及经楼。其建筑布局打破了传统汉式寺庙“伽蓝七堂”的手法,没设钟鼓楼,将天王殿居中,前建佛堂,后增设凹式经楼,形成了前后两进院落。
孙树峰/摄
除此之外,其殿内供奉的佛像也与其他寺庙不同,有汉式的,也有藏式的,别具一格。
除了多重纪念意义,普佑寺还有一个特殊的实际功用,那便是做外八庙和蒙古等地喇嘛的学习、进修之所——经学院(藏语“扎仓”)。
那时候,普佑寺主殿法轮殿中设有讲经台,台上有一张高经桌,桌后有靠背椅;台下设经床、经桌各100张,黄坐垫100个。殿内设罗汉床5张,朱红平床3张。来自蒙藏等地的大喇嘛们就坐在讲经台上宣讲佛经理论,所授内容包括显宗、密宗、医学、历算四大部分。
当时,普佑寺不仅培养外八庙的喇嘛,还接纳从蒙古各部送来学经的喇嘛。入寺学经的喇嘛一般被称为“贝恰娃”,费用由清政府支付。学习数年后,须得到经师的推荐方可转入正式班学习显宗。再经数年,显宗学好了,方由经师推荐,申请报考“格西”(善知识)学位,考试合格后方可学习密宗。
历经沧桑劫后余生
孙树峰/摄
事随时变幻,物随人变迁。繁盛之后,是衰败。随着清王朝的江河日下,避暑山庄、外八庙等皇家建筑都不同程度地遭了劫难,有的受损,有的就此风流云散了。
军阀统治时期,普宁寺遭到严重破坏。据说,仅汤玉麟一人即盗走佛像等文物1万余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热河,将寺内的佛像、《丹珠经》《甘珠经》等珍贵佛经、其他文物悉数掠走,几乎洗劫一空。
王徽/摄
普佑寺经楼有两层21间,上层为经书储藏间,里面珍藏着显教教义、天文历算、药师学、火经学等藏书上万卷,也被汤玉麟“包圆儿”抢走了。
人祸或可避,天灾却难躲。1964年9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雷击让本已历完人祸的普佑寺又遭一劫,包括主殿法轮殿在内的大部分建筑付之一炬,仅剩山门及4座配殿。
在法轮殿里“客居”的507尊罗汉也焚毁大半。虽千余人奋勇上前,也只得抢救出190多尊来。
这507尊罗汉成身于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由海宁运到承德后本一直住在罗汉堂。1938年,因要将罗汉堂当军火库,日本侵略者把它们移到了普佑寺法轮殿内,没想到就此遇劫。雷火之灾后,幸存的罗汉被挪至东西配殿中。
孙树峰/摄
而后,又有18尊罗汉被国家文物局调到了北京法源寺。剩余罗汉先后被迁移到溥仁寺、须弥福寿之庙,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重新回到整修后的普佑寺配殿中。据普宁寺管理处文物科工作人员介绍,现在陈列于普佑寺配殿中的罗汉共有174尊。
1961年,普宁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多次拨款修缮。终于,在1979年,饱经沧桑的它正式对外开放,面貌一新地重现在世人眼前。
普佑寺经过修整,也早已于1996年向游人开放。2006年5月25日,它作为清代古建筑,跻身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之中。
历尽离乱,终得安稳。如今的普宁寺、普佑寺,展示于人的,是一种沉淀的沧桑之美。
孙树峰/摄
炎炎夏日,头顶蓝天,轻步踏入普宁寺中,行走于黄砖绿瓦间,虽游人络绎、香客不断,却仍能感受到一份安谧宁静。
行至大雄宝殿附近,向右一拐,便进了普佑寺。只见得,遗基旧棂,罗汉无声,禁不住心内一叹。
衷念一转,随即释然,轻声吟哦:“一壁之隔荣枯异,普度众生心相同。凡墙皆是出入门,夕照都映磬锤峰。”
本报记者:潘超 通讯员:
李晖
编辑: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