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专题大胆预测哪些医美黑幕将被揭开医美妍说长春中妍医美
3·15晚会延期,但对行业黑幕的打击绝不可能缺席。早有业内人士分析,3·15晚会自四年前就开始“转换风格”,从曝光知名企业“抓大鱼”变成了对消费陷阱的提示以及行业普遍问题的曝光。那么今年,有哪些和医美相关的“黑幕”有可能被揭开呢?
1. “黑培训”与无证行医问题
去年夏天,医美“黑培训”问题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关注。以新京报为首的一系列媒体纷纷报道了非法医美的各种“零基础速成培训”。在这些所谓的“培训班”中,学院不需要行医资格、不需要专业知识,只要交上几千块钱,就能在短短的一周之内学会“肉毒杆菌注射”、“玻尿酸填充”“线雕”“割双眼皮”等几十种品类的医美手术操作方法,有些培训班还煞有介事地开了“眼部美学”“人体美学”课程。
在我国的正规医师培养制度下,一名医学生往往要经过近十年的学习与临床实习才能独立行医。有正规医师做对比,这些毫无基础速成培养出来的“医师”水平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样的培训班一年能培训出数百名学员,学员们大量流向美容院、“工作室”、纹绣店等没有资格开展医美经营活动的美容场所。这些场所监管极难,往往藏身在小巷、写字楼、住宅楼内,客源常靠“朋友介绍”,利用消费者对有关政策不了解的漏洞暗中发展。所以即使国家三令五申,生活医美机构不得跨界医美,这样的情况依然屡禁不止。
要解决这个问题,大量培养正规医生、提高监管力度固然重要,但向消费者揭示其中黑幕、明确“生美”“医美”界限、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也十分重要,而这是完全符合“3·15”晚会的一贯思路的。
2. 互联网医美“黑产”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网民数量不断飙升,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医美非常重要的宣传渠道,“新氧”这样的垂直电商平台更是在医美行业中大放异彩。
然而,新氧上市不久,即爆信任危机。据媒体报道,新氧平台上存在大量“美丽日记”造假、代刷好评、炮制“真人案例”的情况。新氧的问题只是行业内互联网黑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许多平台、许多商家其实都牵涉其中。
造成黑产问题的原因,既有商家急于求成的心理,也有平台维护虚假繁荣的压力。医美服务的效果有些时候是仁者见仁的,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并不容易,但这不能成为纵容乱象的理由。面对问题,新氧已经开始积极行动,整顿平台、引入AI,提升内容审核的严格程度。整顿至今,效果是有的,但黑产依然未被根除。
3. 违规药品问题
2019年内,医美互联网平台们摊上的“大事”不仅这么一桩,轰轰烈烈的“粉毒”事件比黑产问题造成的影响还要直接、恶劣。
所谓“粉毒”是指韩国太平洋制药公司生产的肉毒素,在韩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同时也向国外出口。另外的“白毒”、“绿毒”等也是韩国不同制药公司旗下的肉毒素品牌。这些品牌,在韩国是可以使用的,但在大陆并未获准上市。国内市场的合法品牌,只有国产的衡力与进口的保妥适(botox)。
但这些未获准上市的产品依然在互联网平台流通,也大量出现在微商的朋友圈中,黑工作室的操作间内。且不提上述韩国品牌在韩国国内也曝出质量问题,仅考虑到这些未获批的产品通过“地下”渠道流入中国,内中还混有假货,可靠程度基本与“三无”产品没什么两样。一旦注射出了问题,消费者往往求告无门。
4. 虚假宣传问题
让医美行业惹上官司的,还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虚假宣传。天眼查数据显示,现有的3万家医美企业中,3827家受到过行政处罚,其中超过两成的医美企业行政处罚达到3条以上,1738家收到法律诉讼,近半数企业法律诉讼信息在3条及以上。整形医院受到的行政处罚大多涉及广告宣传,例如夸大产品功效及安全性、滥用明星肖像等。另外,去年新氧、更美等平台也曝出被明星状告,因其滥用明星照片用于医美宣传。
5. 非法“医美贷”问题
去年“3·15”晚会点名后,“714高炮”等高利贷活动已被坚决打击,但依然有许多非法金融活动仍在市场上肆虐,其中非法“医美贷”也是很典型的一种。犯罪人员借开公司、搞活动为名,“套路”员工或者消费者做医美,并借机让受害者背上高额的贷款。受害者无力还贷时,可能还会遭到暴力催收。
小结:
在行业内外的共同努力下,医美行业已经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但仍有许多黑幕未被揭开,让消费者与诚信经营的商家都深受其害。阴影暴露在阳光之下,伤口才能更快愈合。万物复苏的2020年,医美行业一定可以在正确的方向上走得更稳、更远。